我國科學家證實鹽堿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科學家團隊在世界上證實鹽堿土對二氧化碳的真實吸收,為破解“碳黑洞”問題提供了新證據。這一國家973計劃項目近日通過了科技部驗收。
全球碳平衡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核心問題。科學家們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時發現,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這就是全球變化與碳循環領域的“二氧化碳失匯”問題,也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碳黑洞”。
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在鹽生荒漠與綠洲農田進行土壤呼吸的對比實驗中發現,荒漠鹽堿土默默地以無機方式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這一結果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2008年新疆生地所牽頭開展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干旱區鹽堿土碳過程與全球變化”研究。來自中德比3國8個單位58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以亞歐內陸干旱區為對象,歷時5年,探討了碳循環過程,基于中亞干旱區鹽堿土無機吸收碳結果,估算出全球干旱區每年以無機方式吸收二氧化碳12.6億噸,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估算失匯的19億噸的70%,為破解“碳黑洞”提供了重要依據。
科學家們揭示了干旱區地下無機碳匯形成機制,發現鹽堿土吸收二氧化碳的終儲藏地是地下咸水層,初步估計全球干旱區地下咸水中存在一個巨大活動無機碳庫,約10000億噸,是陸地上除土壤、植物之外的第三個活動碳庫。這對上關于“干旱區無機碳在全球現代碳循環中可以忽略不計”的觀點提出了挑戰。
團隊還揭示了荒漠植物光合過程、快速水分響應機制等,證實了1米至6米土層才是荒漠區地下有機碳庫的主體。自主研發了干旱區生態系統模型,闡明了亞歐內陸干旱區碳動態及其與全球變化間的互饋效應。
表示,這項研究在解決二氧化碳失匯問題的同時,開辟了全球碳循環新的研究方向,為進一步研究增加土壤碳庫以換取工業二氧化碳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碳排放談判提供了新依據。
北京市金元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服務熱線:4000-91-93-96
同類文章排行
- 美國發明乙二醇生產新技術或將推廣
- 外媒:習近平的“七項超越”
- 我國科學家證實鹽堿土能吸收二氧化碳
- 硫酸行業前景分析
- 我國將建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體系
- 提高水質的好幫手“聚合氯化鋁”。
- 國內甲醇生產成本價差引發關注
- 河南夫妻半夜遭強拆
- 宜昌打造8個磷化工業園區
- “聚合氯化鋁”凈水級應達到的標準您知道嗎?